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以信息化支撑宜昌智慧城市发展
发布日期:2014年6月4日 来源:九三学社宜昌市委 作者:郑宋平 阅读5901次

一、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最活跃的区域,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点区域。城市的发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建设智慧城市,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从而能够极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参与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同时,国家发改委正在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

二、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近几年在中国获得了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2009年,北京颁布了《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深圳市在201023日首次提出了“智慧深圳”理念;2011123日,武汉市致力于建设“智慧城市”,围绕“编制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工作要求,成立了武汉智慧城市工作班子,专门从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相关工作。

据统计,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以下主要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处于领跑者的位置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处于追赶者位置的是重庆、无锡、大连、福州、杭州、青岛、昆明、成都、嘉定、莆田、江门、东莞、东营;处于准备者位置的是沈阳、株洲、伊犁、江阳。其中,宜昌于2013年列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各不相同,深圳、南京等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武汉、宁波等城市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佛山、昆山等城市以发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杭州、南昌等城市以发展智慧技术和智慧基础设施为路径;成都、重庆等城市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同时,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也具有规律可循,即围绕城市总体发展战略,选择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实现智慧城市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统一。此外,大部分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并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和局部推广。为直观看到各城市智慧特点,特以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台北为例,比较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见表1)。

 

1 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战略目标

城市

原文表述

关键词

上海

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创新、转型、融合

宁波

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十年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基础设施

佛山

2015年,把佛山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四化融合”先行地,宜居宜商宜发展的美好家园

新兴产业、四化融合、宜居、宜商、宜发展、美好家园

深圳

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

信息化、创新、产业升级、城市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两化融合

台北

以智慧城市及无所不在之整合服务为主轴,以“智慧城市 优质生活”为愿景,提供全年24小时无所不在的政府服务,通过全面普及的通信设备及快速、无障碍的网络连接服务,让所有的市民均能透过各种容易操作的智慧设备,随时随地享受贴心的政府服务,并推动“发展优质网络社会”之政策,以建构城市永续发展的优势

无处不在、整合、优质生活、政府服务、通信设备、网络连接、网络社会、永续发展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宁波和深圳的智慧城市目标都更强调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创新、转型、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即更为强调技术层面的建设目标;唯有佛山的智慧城市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宜居、宜商、宜发展和美好家园等“以人为本”的目标,更强调了生活、经济和环境目标。与大陆地区4个城市的战略目标相比,台北市的战略目标则明显地更为侧重公共服务、公民体验与可持续发展,更细致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普及”“快速”“无障碍”“随时随地”“贴心”等体现以人为本和用户导向的目标。

三、宜昌创建智慧城市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宜昌创建智慧城市的基础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宜昌市信息化发展基础较扎实,信息网络建设在湖北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初步具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网络。

1、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初步建立。宜昌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上联国家、省电子政务网络,下接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建成了多个政务网络平台。

2、社会化管理体系完备。宜昌市社会管理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新体系。

3、城市运行的信息化、数字化经验丰富。城市安全方面,已完成公安信息网、视频监控网、无线集群通信网和信息中心“三网一中心”的格局建设;城市日常管理方面,住建部20126月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技术培训班上,宜昌市数字城管建设和应用经验在全国推广。

4、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广普及。食品安全方面,通过食品安全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有效监管和快速响应处置;信息化在HIS、新农合、疾控预防、电子病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交通、教育、旅游、电子商务均建立了相应的服务平台。广泛的信息化应用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拉动作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与有力的条件。

5、基础数据库建设成效明显。围绕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支撑工作,相继建立起以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城市部件信息数据库、房屋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中心;

6、三峡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行。2009,宜昌市电子政务中心采用虚拟化技术探索了云计算服务,形成了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的雏形;2001年底,曙光公司与宜昌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宜昌建设区域性云计算中心;2012年,湖北三峡云计算中心在高新区揭牌,这是全国地级市中走在前列的三峡云计算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已有发展智慧城市的相关基础,但是相较于一线城市而言,我市在城市规模、平台建设、人才技术及产业智慧等方面优势不明显。

1、智慧城市整体平台相对滞后。虽在政府、行业、领域等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交互关联,但由于社会结构与市场要素等的细分导致专业化程度过高,条块分割导致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构建起覆盖全市所有社会要素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2、相关产业发展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智慧产业的构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高技术产品和信息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拓展。

3、“重模仿,轻研发”,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然而由于自主研发能力弱,同时,由于智慧技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采用他人技术。这种拿来主义虽然可以快速实现预期目标,但是在城市后管理期会造成很多安全漏洞,提高信息外泄的风险。从而使得城市信息安全甚至于国家信息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4、在风险防范上,信息保护和信息使用监管体系不健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面临巨大威胁。智慧城市使得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等内容架构在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上更加透彻感知。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机制、法律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监管信息使用,城市信息安全和居民个人隐私安全将面临更大威胁。随着三峡云计算中心的建立,为有效的实现对城市化的管理,市民信息必将向计算中心进行汇集,在汇集的过程中将会造成信息保密方面的问题,同时在云计算中心数据提供产生纠纷会衍生出责任归属等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在信息有效保护和合法使用方面还存在技术上和法律上的欠缺。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仅2011年上半年,44.7%的网民遭遇过病毒或木马攻击,24.9%网民遭遇过账号或密码被盗,3880万网民遭遇过消费欺诈。

四、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千城一面”格局出现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空前的创造,全球都缺乏可供参照的成熟模式。因此,容易沿袭以往的城市建设思路和经验,进而演变成路径依赖性,制约了城市的创新发展,造成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同小异,功能重复,在城市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互补性,再者,城市同质化将导致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沉沦,限制了城市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目前,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智慧技术是各城市智慧建设追捧的宠儿,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或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但在规划结构和建设思路上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体现地区经济文化特色的元素。部分地区甚至把智慧城市当作“新瓶装旧酒”的工具,脱离区域实际,盲目上马智慧项目,出现“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的端倪。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20多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重点产业,超过80%的城市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区域同构现象严重。因此,在我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同时要注重突出三峡区域特色,挖掘本地城市智慧建设的创新点。

(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智慧城市创建,要有长期规划,统一组织实施,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在创建过程中整合部门优势资源,避免浪费。严格按照政府制定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方针”的推进策略,在各部门的联动下,打牢基础,实现智慧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比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整合公安、城管、环保、国土等系统,还可以接入小区、公共场所等系统,形成全城联网、资源共享。

(三)依靠科技源动力,夯实城市信息化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还是智慧城市都要以科技为支撑,只有科技力量强大,核心竞争力凸显才能构建智慧城市的智慧内涵,才能使得信息产业在一体统筹、协同联动、互动互通、使城市管理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有机融合,才能让科技、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的运行效率和水平,从而夯实城市基础。因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政府投入等加强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以信息产业带动其他智慧产业的发展。

(四)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充实城市信息化建设

宜昌作为二线城市创建智慧城市,在院校资源、信息化手段、信息化产业和智能化方面跟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无法比拟,但“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又使得宜昌发展智慧城市有与一线城市相比拼的可能性。然而要实现这一发展蓝图,光靠本土资源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借助成果转化平台的创建,借智发展宜昌智慧城市,利用成果转化平台将国内院校的优势力量作为宜昌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依托,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不足。

(五)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拓展云计算服务

宜昌成熟的网格化建设、手机版市民E家是智慧城市的雏形。通过整合网格化、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及城区视频监控等资源,实现云计算的全覆盖。在后期运营管理中,采取购买社会服务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并强化信息自动分析功能,从而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同时,规范管理,通过相关规章与制度避免在云计算服务中产生信息泄露和纠纷的发生。

宜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全面释放,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抢占新一轮城市化战略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层级,既符合宜昌自身城市发展需要,又是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动力,也能充分体现“宜昌特色、宜昌作为、宜昌追求、宜昌贡献”。

主办单位: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员会
单位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二路一号 | 邮箱:HBYC93@126.COM
技术支持:宜昌市五环计算机网络公司
鄂ICP备11007263号-1 [ 社员登录 ]
Copyright 2001-2024 yc9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