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诸多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手段。宜昌港口集装箱市场也不例外,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能力过剩和激烈
的劣质化市场竞争。
近几年宜昌区域码头建设过度超前,重复建设致码头能力严重过剩,设置过密。坝下已建、在建的规模化集装箱码头平均距离不到
2014年以前,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2015年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2015年仅增长3.67%,2016年弱式反弹增长11%。同期沿海和长江主要港口集装箱增长速度也明显下降,重庆等少数港口出现负增长。
按年均8%的增长速度,云池港集装箱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未来15年的发展。港口规模的扩张,已带来能力的过剩,以白洋港为代表的新港口为占领有限的市场,以高薪从云池港等港口挖走成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低价揽货等为主导的无序化、劣质化竞争严重扰乱集装箱价格体系,造成国有资产营运效益低下、国有资产严重隐性流失。
港口集装箱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促进国际贸易、加快宜昌对外开放、推进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城市综合运输体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窗口和引领作用,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潜在风险,应引起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通过开展本地区港口的合作来化解集装产能过剩,加强整体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积极引导宜昌区域港口进行资源整合及产业升级。
对此,我们建议,集装箱港口投资主体可以多元化,但营运管理必须一体化。为避免各集装箱港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无序竞争。云池、枝城、白洋等三大坝下核心集装箱港区分属不同的国有投资经营主体,建议由市政府出面协调,整合宜昌区域的集装箱港口国有资产,以有多年集装箱营运经验的宜昌港务集团为核心,采取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等模式,构建宜昌集装箱港口营运一体化主体平台。共享航线、口岸、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实现与同区域港口间的功能互补和差异化经营,变竞争为合作,化解集装箱过剩产能,促进集装箱产业升级,打造三峡城市群核心外向型开放型城市物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