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员天地 > 九三讲坛
心境障碍
发布日期:2012年7月12日 来源:九三学社宜昌市委 阅读3880次

 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   姚 丰

 

随着时代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心境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心境障碍 (mood disorder),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精神疾患,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它是以持久的(一般时间超过半年)、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其症状表现超过了对生活事件应激反应的程度。心境障碍有双相(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发作)、单相(只有抑郁)心境障碍或混合发作。常伴有言语思维、行为的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发病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在心境障碍患者的家族成员中,发病概率为正常人群的8-20倍,血缘关系越近发病概率越高。

性别:女:男=21.性别的差异与男女思维模式不同以及行为模式不同之外还与性激素有关。例如妇女分娩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很容易引起抑郁发作。

婚姻:一般认为离异或单身患抑郁症较多。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被认为是心境障碍的重要病因。抑郁是对应激的错误观念支配下错误评价的结果。人们在经历可能危及生命的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的危险系数增加6倍。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其中,丧偶是与抑郁症关系最密切的应激源。

生化因素: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的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心境障碍与一些化学物质和生化反应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表现:心境障碍临床表现分为躁狂状态、抑郁状态及混合发作。

单相心理障碍

单相心境障碍(重症抑郁障碍)是复发性的抑郁发作,但有1/3病例可能终生只发作一次。以抑郁作为首次发作的病例,约1/5最后证实是双相型。可见抑郁、激惹、或焦虑,或者是它们的混合表现。然而在隐匿型抑郁症中,却可以相反地在意识中体验不到抑郁心境。取代这种抑郁心境而出现的是躯体不适,甚至会用笑嘻嘻的面貌作为防御性面具(微笑型抑郁症)。有的可能诉述各种各样的疼痛,害怕发生灾难,或害怕自己发疯。有些病例因为病态感情已经达到“欲哭无泪”的深度,如能重新恢复哭泣能力,表示病情有所好转。患有这种抑郁症的病人会诉述自己不能体验普通的情绪—包括悲哀、欢乐和愉快,并且感到世界已变得毫无光彩,死气沉沉。病态心境可伴有自咎自责,往自己脸上抹黑的想法,不能集中思想,犹豫不决,对日常活动兴趣减少,社交退缩,无助和失望,以及反复想到死亡和自杀等。在单相和双相型的抑郁期,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运动和植物神经系体征。患者表现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思维、语言及一般动作的缓慢,甚至会发展到抑郁性木僵的地步,此时所有自主动作完全消失。约有15%抑郁症可有精神病性症状,最多见于忧郁症

双相型障碍

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较轻,周期较短,发作频率较高。双相心境障碍一般从抑郁开始,而在病程中至少有某一个时期显得情绪高涨。躁狂症典型的心境是情绪高涨,但是激惹性较高,具有敌意、脾气暴戾和难驾驭等现象也很常见。病人的整个体验和行为都带上这种病态心境色彩,使他们相信自己正处在最佳精神状态。此时病人显得不耐烦,爱管闲事,频频打搅他人,如果遭到反对,便大吵大闹。结果便与他人产生摩擦,可能由此产生继发性的偏执性妄想,认为自己正被人迫害。精神运动功能的加速,使患者体验到思想像在赛跑一样,可以称为意念飘忽,如果很严重的话,很难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散漫相区别。注意很容易随境转移,患者常常会从一个主题转向另一个主题。思想与活动的境界都很开阔,进而发展成为妄想性夸大。有时在躁狂极期会出现一时性的幻听或幻视,但均与病态心境具有可以理解的联系。睡眠需要明显减少。躁狂症病人各种活动中都显得不会疲倦,活动过度,凭感情冲动行事,并且不顾有无危险。在病情达到极端时,可能显得十分疯狂,以致在情绪与行为之间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联系,呈现为一种无意义的激越状态,称为谵妄性躁狂。

分类

躁狂状态manic episode

躁狂发作的特点表现为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高涨,表现为患者主观体验的愉快、乐观。病人往往过高评价自己,高傲自大,甚至夸大妄想。有时情感反应不稳定,表现为易激惹、愤怒和敌意,可因小事暴跳如雷,怒不可遏。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精神运动性兴奋。

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

抑郁发作的特点表现为三低: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persistent mood disorder

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因为这种障碍可以持续多年,有时甚至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因而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和功能缺陷

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诊断

诊断以临床作为根据:症状表现、病程以及家族史,有时还可参考躯体治疗的效应。最常见的诊断错误是把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成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鉴别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非常重要,不仅因为锂剂对于后者有效(而对分裂症却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且情感性运动障碍患者应避免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可鉴别的特殊征象,必须综观临床表现、家族史、病程以及其他方面才可以作出诊断。

治疗

心境障碍临床上需要进行系统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只是辅助性的。

心理治疗

对心境障碍的治疗可以从打开患者的心结开始。心理医生可以运用各种心理方法帮助患者找到病症产生的原因,从众多的应激和生活事件中找到长期积压在心中的“结”,使患者认清由于这些心结的积压,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如何从亚健康时的急躁、烦躁一步步向着暴躁和狂躁的疾病状态递进的。从而认识到这些“心结“给自己带来的毁灭性痛苦,产生改变的动机以及治愈的信念,结合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循序渐进,逐渐放下包袱,心灵和谐一致,从而在内心唤起幸福感,以及追求幸福的能力。

心境障碍的预防及调养:

健康人生,从宽容、平和开始。无论工作多么紧张或者遇上再多挫折和失败,都要去健康面对。当人类生物钟正常运转要达60年之久。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如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情绪障碍(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影响,人的生物钟会产生一过性失调,我们称功能性失调。因此,会出现一些心境障碍疾病(情绪异常改变),随着年龄增长,7080岁以后,会出现大脑皮层功能衰退,逐渐形成痴呆症。临床出现记忆衰退(尢其近事记忆减退明显)、行动缓慢、情绪不稳、喜笑无常、惊恐不安、性格孤癖、行为幼稚增多,因此,预防措施应包括: 患者居室须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避免阳光刺激。尊重病人,尽可能让病人处于正常的物质、精神生活之中,经常与其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对情绪亢奋、行为不能自制者,须防止其毁物伤人;对情绪低落者,须防止其自杀。对饮食几废者,应予喂药、喂水,督促其进食,饮食以鱼类、蛋类、蔬菜、水果等为宜,避免辛辣厚味,禁烟,酒。每天早晚坚持运动半小时,如做操、走路、打太极拳等。注意饮食协调,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如有心情改变时可到医院心理门诊咨询。戒烟,监测血脂、血糖、血压。出现心境障碍的个别人群应用心境稳定剂预防和干预。

心理学家认为:学会保持最佳心态,就好象一条活鱼,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社会、家庭、生活的海洋。那么,怎样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你的最佳心态呢?运用各种科学可行的方法,自我调节心理因素,促进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预防一般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都可以经过自我心理保健来实现。自我心理保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定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青少年正确认识外界与个人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协调并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异常,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观念、理想、行为违背了社会准则,自然会到处碰壁,遭受挫折,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中,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2.了解自我,接受自我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更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要正视它们。如果对自己不了解,不接受,那么,不是感到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就是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过分自卑焦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因此,应有自知之明,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既不过高估计自我,也不自欺欺人,这样才会心安理得,减少心理的冲突,保持心理健康。

3.认识现实,正视逆境 人在现实生活中,而客观现实又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要要求个人去充分认识和了解现实,适应和改造现实。这就要求面对现实,把个人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与现实社会统一起来。当然,每人都有权进行“自我设计”,但是这种设计决不能偏离现实的轨道,否则“自我设计”只能是空想。此外,身处逆境也是有所难免的,如学习的困难,成绩的退步,考试的失利,专业的限制,就业的艰难,人与人间的磨擦,感情的烦恼等等。对此,应鼓起勇力,培养自己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而要形成这种良好品质必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工作,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计较,不以人之短度己之长,不好高骛远,要有随时都会遭遇困难、挫折的思想准备,要有善于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良好际关系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谄媚,而是靠诚实友善,严于律已,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格。因此,应在社会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良好的品质,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要有一个“好尺寸”。“好尺寸”是指善于学习、仿效他人之长。这不但能使自己与周围的人们形成和睦的气氛,有利于最佳心态的培养与稳固,也容易把周围的事情处理好。

5.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一定的学习压力可以激起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心理的健康大有裨益。因此,我们提倡勤于用脑。但是,过度用脑,则会使大脑的神经活动遭到破坏,导致心理疲劳,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惫。心理疲劳不但完不成任务,而且严重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不仅要勤于用脑,而且要科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所谓科学用脑是指让大脑的各种神经细胞依次轮替活动,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协调。为此,一要学会科学地安排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间,学习时间归好控制在10h之内;二是休息好,保证充足的睡眠;三要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课余活动,拓宽兴趣范围。这样,使学习、生活有紧有松,生动活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6.保持健康的情绪,掌握克服不良心境的方法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且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要善于抑制个人情绪,要及时疏导已形成的消极情绪,解除精神的压力。每个人的情绪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时好时坏,时波动如浪,时平静如镜。因此,必须学会控制情绪,特别是能在最短的时间中,将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之不再扩展、蔓延,以至酿成灾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意用“理智调剂”。心理学认为,人们发脾气,吵嘴打架,往往是感情冲破理智的大门造成的。因此,凡事应该三思而后行。否则容易造成对方不理解,出漏子,形成突发性矛盾,导致仓促之间失去理智的平衡。

主办单位: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员会
单位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二路一号 | 邮箱:HBYC93@126.COM
技术支持:宜昌市五环计算机网络公司
鄂ICP备11007263号-1 [ 社员登录 ]
Copyright 2001-2024 yc9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