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宜昌高新区快速发展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5日 来源:社市委会 作者:郑宋平 阅读7029次

根据中共市委双月座谈会课题的安排,社市委专题召开了社市委会议和参政议政工作会议进行研究讨论,成立了“宜昌高新区发展建设研究”课题组,并按照中共市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组织社内专家赴宜昌高新区、省内有关高新区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

19853月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明确指出要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试办新技术园区,同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高新区。1988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颁布了18条优惠政策。19913月国务院12号文件颁布,批准建立了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了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同年4月,随着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发表,全国第一次高新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99211月国务院又批准新建25个国家高新区。到2012年全国已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区达到了105家,分别是:19881家,199126家,199226家,19971家,20071家,20092家,201026家,20115家,201217家。我国高新区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阶段(理念创新,大约10年时间),在这个阶段主要以土地开发、招商引资为主,其形态为工业园+孵化器;第二阶段是创新建设阶段(体制创新,大约10年),在这个阶段形成园区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兴办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其形态为比较完整的科技工业园区;第三阶段为国际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园区进入了成熟期,其管理、服务和企业发展将与国际规范全面接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的直接动力,高新区以其产业实力向外辐射。

二、宜昌高新区发展现状

湖北省国家级高新区共有4家,分别是: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孝感高新区。宜昌高新区成立于19889月,201011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形成了六大核心园区及四个拓展区的发展格局。2012年,宜昌高新区用占全市不到1%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市18.4%GDP25.7%的税收收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宜昌高新区发展良好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2012年宜昌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460.8亿元,是2010年亿元的3.51倍。其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8.48%提高到18.37%。年均增长(按当年价计算)87.4%,高于全市年均增长(当年价)60.1个百分点。

吸引投资不断增多。2012年,宜昌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比2010年的176.4亿元增长89.9%,三年累计完成投资764.3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18.58%提高到20.67%。投资额年均增长37.8%,高于全市平均7.1个百分点。

高新产业茁壮成长。2012年宜昌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1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74.1亿元,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0.89%

2、宜昌高新区与省内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比较尚有差距

宜昌与省内其他3家国家级高新区比较,无论是在企业数量、企业规模、抗风险能力,还是盈利能力上都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1)武汉、襄阳、孝感高新区基本情况

武汉东湖高新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高新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洪山区江夏区境内。在武汉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东起武汉三环线,西至民院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常住人口39.6万。由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区等园区组成。北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群是其科技与产业依托的重要基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等院校林立,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8所高等院校,25万名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众多,有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52名两院院士,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获科技成果1,500余项,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

襄阳高新区。襄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襄阳市东北部,是1992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下设高新技术园、汽车工业园、深圳工业园三个园区,是襄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中心区域,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高新区产业布局为“一区三园”。汽车工业园是以“服务东风、配套东风”为宗旨,以汽车零部件项目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园区内有神龙工业园、汽车电子园、节能产业园等多个园中园,重点发展汽车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园区规划为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电气制造、机械加工及制鞋服装四大产业区。共有来自美、日、法、德、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区投资

孝感高新区。20129月份,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成立,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湖北省最早设立的省级高新区之一。自成立以来,通过着力打造后发优势,有效聚集外部要素,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加快释放创新活力,迅速跻身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目前,孝感高新区正在打造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个主导产业集群,提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两个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日本矢崎、日本松下、美国派克、法国雷诺、德国西门子等多家世界500强以及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南方集团、黄鹤楼科技、华工科技集团、上海微创集团、深圳海王集团等一批央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入驻。

2)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12年省内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单位

宜昌

东湖

襄阳

孝感

企业个数

1712

17496

5668

1582

 #工业企业

701

2506

1281

736

        #规模以上

200

525

201

267

      #高新技术企业

71

413

85

50

  第三产业

1034

13864

2551

816

开发区生产总值

亿元

460.8

1673.00

540.00

261.5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662.2

3695.00

1604.00

647.80

 #高新技术产业

亿元

674.1

3510.00

1190.00

153.5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432.2

1220.00

500.30

220.50

  #高新技术产业

亿元

186.4

1209.00

345.00

52.98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1480.4

3458.00

1508.10

642.30

施工项目个数

309

376

321

259

 #亿元以上项目

145

103

226

106

税收总额

亿元

30.95

264.71

62.16

23.01

招商引资总额

亿元

277.35

162.77

254.00

225.40

 #省外境内投资额

亿元

52.03

102.98

88.90

140.52

出口总额

亿美元

4.50

46.39

5.58

2.56

从表中的数据显示,宜昌高新区与省内其他三个高新区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企业创造的价值较小。2012年宜昌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比孝感、襄阳分别少67家、1家;宜昌高新区创造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32.2亿元,只有襄阳的86.39%二是高新企业少,核心竞争力不强。2012年,宜昌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71家,而襄阳有85家;宜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只相当于襄阳的56.65%54.03%三是获得税收的较小。2012年宜昌高新区税收总额30.95亿元,仅相当于襄阳的49.79%

三、宜昌高新区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产学研合作不密切。目前,园区推进的产学研合作大多停留在载体建设以及基于具体项目合作的层面上,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不深。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在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时,合作方的进入门槛较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市场敏感性不强,纯学术成果比重大,成果市场价值不高。如何破解产业与科研两张皮,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统一仍是下一阶段创新发展的重点。

二是金融环境有待优化。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由于创新风险高、投资周期长、退出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宽;与此同时,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或无可以抵押资产的问题.企业资产大多以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为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专利及其他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无法与现有的金融体系有效对接。

三是创新发展意识不足。在当前经济调整的阶段.针对园区及企业负责人的科技创新培训相对缺乏,部分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对现有的创新发展体制了解不深,对创新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造成企业主体在研发资源投入上的意愿不强。此外,园区内的部分企业生产模式仍以加工制造为主,整体上处于产业的中下游环节,企业在研发资源上的投入能力相对有限。

四是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优势。尽管高新区的企业数量大且增长很快,但是大多数企业之间缺乏上下游的产业链衔接,没有形成企业的有机集群。

四、宜昌高新区发展建议

1、建立产学研创成果转化平台,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是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在更好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

2012年我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010家,其中,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28家,市级工程技术5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含4家国家级),校企共建研发机构7家,满打满算,拥有技术平台的企业的最多143家,其中大部分的技术平台有可能即是工程技术中心又是企业技术中心,因此,真正的具有研发或者成果转化能力的技术平台可能在100家左右,更多的企业没有技术平台或者拥有的技术平台无法达到创新或成果转化能力,要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我市创建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建议围绕园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以及新材料产业,

构建产业联盟合作平台及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围绕全市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宜昌企业、大专院校及各园区与党派中央、省委的战略合作,一方面利用党派成员密集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交叉优势及在全国的院士、专家等所在的院所的科研团队的优势智力资源,全面提升宜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宜昌地区科研的深入发展,提升本地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院士、专家个人及其所在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的目标。第一,探索合作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合作领导小组;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咨询服务。第二,平台的运作一是由政府牵头,全市各行业中有话语权的企业参与,并由政府和各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成立平台基金会,基金会资金作为成果转化平台的启动资金及运转资金,以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转,同时以股份制方式获取收益;二是以党派专家及其所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湖北省内专家所在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持,在平台中采取技术转让或技术入股方式合作,由平台基金会负责按比例收取一定的管理经费;三是成果转化平台采取会员制管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以会员的方式加入成果转化平台,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向平台提供技术需求信息,平台根据需求组织专家与全市企业对接,以项目合作或共建研发机构的方式实现成果的转化或技术攻关;四是在具有优势的领域,以核心、共性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创立若干研发转移中心,推动宜昌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转移中心原则上依托已有的工程技术中心,从属于成果转化平台。

2、加速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对企业创新发展意识和方法的培训。普及科技创新知识,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资源的投入,重点支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共建的企业研发中心;三是在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中,重点支持企业为主的研发团队,把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作为立项的必要条件,通过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向企业和市场流动,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3、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配套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从高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需求出发,建立各种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围绕龙头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提高区域配套率,尤其要鼓励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实践证明,与跨国公司建立供货关系在提升供应商技术能力方面是最有效的。高新区应实施鼓励政策促使中小企业通过各种质量标准认证,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供货关系铺平道路。

4、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行业共性平台的考核体系

加强对行业共性平台的监管和考核,成立由企业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考核机构。确保公共平台向企业开放,保障公共科技资源用到实处。要使高新区不仅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基地。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集聚。核心是优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高新区要进一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加强吸引外来投资的区位优势,而且可以提高吸收外来技术的效果。高新区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办研发和培训机构,吸纳高水平科技人才加盟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同时,加快园区产城融合步伐,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教育、住房等社会公共品服务体系,为创新人才和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坚决做到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主办单位: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员会
单位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二路一号 | 邮箱:HBYC93@126.COM
技术支持:宜昌市五环计算机网络公司
鄂ICP备11007263号-1 [ 社员登录 ]
Copyright 2001-2025 yc9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