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社市委四届四次市政协集体提案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6日 来源:九三学社宜昌市委 阅读5361次
   建设三峡科技园,打造宜昌区域科技中心

一、建设三峡科技园,是打造宜昌区域科技中心的重要载体

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的发展不断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引发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孕育了一个个后进国家或地区跨越、赶超的机会和神话。从现在开始的整个“十二五”期间都是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高度重视宜昌的建设与发展、全力支持宜昌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将进一步推动宜昌科技发展。在湖北省城镇规划中,宜昌市被定位为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在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宜昌市被定位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体两翼”之一翼。建设宜昌市区域科技中心,是将宜昌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科技总体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是培育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宜昌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途径。区域科技中心就是某一区域内经济、科技、人文环境、基础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具有最强综合实力、最具科技辐射力和科技带动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宜昌市建设区域科技中心,它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包括鄂西、渝东、湘北的广大地区。鄂西,就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划定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范围。渝东,就是重庆市以东的涪陵、万州、黔江地区。湘北,主要包括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常德市的广大地域范围。                          

宜昌不仅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鄂西、湘西、渝东的区域中心,

更是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拥有国家开发价值的单体大型战略资源,有

世界水电之都和中国动力心脏的美誉。我市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属于东部

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区域的结合部位,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方、辐

射八方,是三峡区域的交通枢纽和我国东部资本区和西部资源区的重要节

点。面对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宜昌交通

环境的大改善等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动力作用,通过三峡科技园这一载体,将宜

昌打造成覆盖鄂西、渝东、湘北的区域科技中心,支撑和引领宜昌经济社会

持续、高效、快速、协调发展。

二、建设三峡科技园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为支撑,以新材料、广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一批产业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008年底,我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19个;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建立重点实验室25个,其中省级及省级以上14家,市级11家。我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43家,普通高等院校3所,拥有各类科技人员7万多人,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0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4家,宜昌市专家产业基地10家。宜昌建设三峡科技园已具备了基础条件。

三、建设三峡科技园的基本思路

1、三峡科技园的主体:三峡科技园是以三峡大学、宜昌市产业技术中

心和中省在宜科研院所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组建而成的综合性高科技园区。园区选址位于三峡大学东面,并与三峡大学连为一体,规划建设面积2000亩左右,第一期开发面积523亩。

2、三峡科技园的主要功能:三峡科技园属于大学科技园的范畴,它的

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功能包括: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人才孵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生产”企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拓展和延伸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等。

3、三峡科技园的运行模式:三峡科技园采用大学、地方政府与企业(或

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创办,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实行政府政策支持、业主开发、企业化运作。

4、管理机构:成立“三峡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科技园建

设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成立“三峡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进行日常管理。成立“三峡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化经营。

 

 

       关于解决我市野猪危害的建议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在今后一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保障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近年来,我市随着造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山区生态环境明显转好,野猪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野猪伤人、毁害农作物的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09年,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全市有120000多亩农作物被毁,被毁作物主要有玉米、马玲薯、红薯和花生等,涉及近30000户,直接经济损失过亿元,今年点军区还发生一起野猪伤人事件。所以野猪成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同时,我省野生动物损害赔偿标准还未出台,农民的损失无法获得相应赔偿,接待农民因此上访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野猪数量剧增的原因复杂,解决野猪危害问题也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解决野猪危害,全市每年有1200头的狩猎计划,由于狩猎成本高和猎枪管理严等原因,很难完成计划,也不能从根本解决野猪危害问题。同时,由于涉及农民较多,补偿工作一直也没有到位,即使到位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狩猎和补偿在解决野猪危害中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必须改变农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结构。具体建议如下:

1、大力发展种植木本油料作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从种植野猪喜食的玉米、马玲薯、花生等农作物,改为种植野猪不食的油茶和核桃等木本油料植物。以种植油茶为例,油茶种植即符合全国油茶发展十年规划的要求,又不易受野猪侵害,更具有高的经济效益。据调查,1亩地良种油茶其纯利润相当4.8亩油菜、1.61亩花生和7.3亩大豆。所以我市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补贴,建立种苗基地,鼓励山区农民种植油茶和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

2、鼓励农民发展杂交野猪养殖业,变害为利。农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可利用土地充足,具有一定家猪养殖经验。所以应该鼓励农民改变传统养猪模式,采取活捕野猪或用家母猪诱引公野猪的方式来发展高附加值的杂交野猪养殖业,变害为利。

3、成立专业狩猎队,发展狩猎产业。猎捕野猪是一项高难度、高成本,高强度和高危险的工作。通常农民常采用私设高压电网、投毒、绳套等方法进行猎捕野猪,不仅易伤害牲畜和其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易误伤人员,危害极大。所以应组织狩猎受好者,进行培训,成立专业狩猎队,并为狩猎队成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发放猎枪,长期开展野猪狩猎工作。这即满足了狩猎爱好者的需求,又以低成本控制野猪数量。

 

 

    关于更好地服务我市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建议

 

 宜昌市现有残疾人共有29.1万多人,其中视力残疾49240人,听力残疾63570人,言语残疾4590人,肢体残疾81110人。残疾人的教育目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低。残疾人除部分受过良好教育,但因后天原因造成残疾外,大部分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低,很多只是初中文化、甚至是小学文化,特别是家庭父母、子女都有残疾的,主要靠低保等救济生活,就更加难以为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残疾人就业能力低。虽然每年开展的针对残疾人的培训、就业、创业让一部分残疾人走上了工作岗位,自主创业,并带动了部分残疾人就业,但短期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问题,残疾人普遍就业能力比较低。现在用人单位对学历和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残疾人要想找到一份工作,除具有专业技能外,至少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三是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主要依靠残联提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部分残疾人提高技能,但残疾人家庭都很困难,没有固定工作,往往是干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在参加学习时,有的生活就成了问题。四是许多因素影响了残疾人的学习教育。残疾人由于受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路程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像健全人一样安心地学习,特别是一些成年残疾人,学习与打工要兼得就更难。

因此,要想提高宜昌市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除了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外,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但目前我市在执行享受国家资助政策时,有两项内容将部分残疾人排除在外,一是城市户籍残疾人及自谋出路采用半工半读学习的残疾人没有资格享受国家助学金生活补贴,而残疾人自身学历差,大多数从事的类似短工的最低层工作,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但半天不工作生存就受影响,学习费用又得不到国家资助,致使部分残疾人半工半读学习一段后,因为生活压力不得不中途放弃,又回到原来的社会环境中去了;二是国家学费补贴针对农林专业,虽然逐步扩大了专业范围,但是盲人、肢体残疾人已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参加学习的盲人医疗按摩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又不在免学费范围,很多残疾人因承担不起学费而放弃学习机会。

为此建议:

1、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统一管理。对参加全日制、半工半读、夜校等形式中等职业教育学习的残疾人,将其纳入国家资助生活费、学费的范围,并且与农村学生、农业专业学生一起享受国家资助,让其真正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2、为残疾人职业教育提供一些特色专业。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程度,提供不同专业的学历教育,扩充针对残疾人特点的专业,将短期培训与提高残疾人学历有机结合起来,为其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3、为残疾人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对残疾人的教育,特别是成年人的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夜校、学分制、半日制、周六周日集中上课等形式,让他们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势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农民逐步认识到一家一户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竞争,于是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共同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纽带,以能人带头、邻里互助、户户携手、村村联合的形式,形成了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抗风险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农村新型经济组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各种市场要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等,也需要通讯、交通和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和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秋季农民需要农产品变现以解决生活开支后的生产资金,这就需要相关的大型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集中收购,作为原料储备,因此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且使用时间相对集中。

但是,当前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在金融机构还很难融资,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自身和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难于满足其金融需求。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致使一些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投入甚少。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限制信贷投入。

二是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外部融资环境不利。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均需要贷款的支持,而长期以来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农业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

三是农业保险缺位,使农村新型经济组织金融供给更为紧张。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业务重点偏向城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由于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的评估,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金融机制,全面推动我市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应集中更多的资源服务于农村金融工作中,并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助力于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农村经济组织。引导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到农村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根据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合理确定新型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放宽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农村金融机构。

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业品牌。农村信贷需求越多,小额贷款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要将信贷资金的触角渗透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每个层面,从而有效地推动支柱型农业产业发展。

3、适应金融需求,建立信用“存款”制度。按照贷款性质特征、贷款额度大小、贷款期限长短、还款及时程度等进行有效多级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实名“存款”,以后再次办款可依据“存款”评价进行办款程序上的升级或降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信用“存款”制度可以正确评价和引导贷款对象的信用意识,可以培育农民或农村经济组织自身的信贷领头人,建立信用梯队。

4创建农村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来源于区域经济、客户素质、支农政策等,最主要的来源于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农户按时交纳利息,信用“存款”可以及时评价,其他农户也会主动交纳利息,久而久之可以形成正常金融贷款秩序的习惯,从而逐步培养良好的所辖区域的信用环境。

5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应结合农村经济组织的特点而定,不能统一而论。贷款的门槛还应结合信用“存款”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6、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化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和违规查处机制,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尽可能把各种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稳步发展。

 

 

   转换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

 

 宜昌是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乡,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10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各1个,A级风景名胜区1个,4A级风景名胜区10个。三峡工程天下第一,三峡风光举世无双,长江三峡旅游垄断性强,是中国标志性的旅游产品。目前宜昌已基本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生态文化、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但是目前宜昌的旅游发展状况与其资源禀赋并不完全相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旅游市场结构零散。宜昌旅游景区开发总体规模较小,开发水平较低,缺乏支撑市场的大型主体景区,缺少有强劲持续发展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景区开发盲目性较大,无序发展,旅游开发深度不够。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拉动有限,尚未形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不明显。二是旅游开发观念落后。旅游开发归根到底是一种市场行为,旅游产品最终必须得到市场认可,由游客来买单,宜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指导旅游开发。许多关于宜昌市旅游规划,计划的色彩很浓,规划观念落后。三是旅游开发模式亟待提升。由于宜昌旅游市场结构零散,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虽然旅游景点较多,但对国际目标游客吸引力不强。

因此,针对目前宜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对外联合开发“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

长江三峡和清江画廊是两条并行的世界级大峡谷,两江在湖北省宜都市境内交汇,呈扇形向上游逶迤伸展,并在重庆市奉节县境内再次交汇,从空中鸟瞰犹如一个巨大的翠绿玉环,镶嵌在鄂西渝东的崇山峻岭之中,构成一个完全由峡谷景观组成的闭合环形地理空间,形成一道极其雄奇壮丽的环形大峡谷风光,构建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峡谷旅游风景区,我们称之为“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旅游风景区”,简称为“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

“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作为一面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旗帜,将国际国内的游客吸引到宜昌,为宜昌旅游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宜昌通过对外与恩施、巫山、奉节联合开发“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塑造具有唯一性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的“环形大峡谷”品牌和“环形大峡谷”旅游形象。以这一特大型旅游景区为旗帜吸引国际国内游客,使宜昌旅游获得最有价值的独特卖点和独特竞争优势根据该景区的规模和品质,每年吸引的国际国内游客可大大超过5000万人次,由于宜昌是该景区上最主要的节点,又是该景区上景点所占比例最大、景点影响力也最大的的节点,因此要在联合开发中起主导作用。

2对内搞好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通过“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这面大旗将国际国内游客吸引到了宜昌,如何留住游客也是建设宜昌成为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我们建议一是抓好旅游观光,二是抓好休闲度假,坚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两大拳头产品一起抓。

1)对旅游观光开发建议

突出重点,分别主次。坚持“两江突破、区域辐射”的原则。“两江突破”是指依托“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重点建设好三峡和清江沿线的旅游景区,特别是要搞好宜昌城区及近郊(特别是峡口风景区一带)的旅游开发。“区域辐射”是指以宜昌为旅游节点,对市内的景区进行辐射,主要包括五峰柴埠溪、后河、宜都天龙湾、秭归九畹溪、点军车溪、夷陵晓峰、大老岭、兴山昭君村、神龙架、远安鸣凤山、当阳关帝庙、玉泉寺等。

对于旅游观光,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重点产品(如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将葛洲坝电站区域建设成为宜昌市最经典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并采用适当的经营策略(如景区联票),务必使游客在现在的基础上在宜昌多停留1天以上,即使每人在宜昌只消费200元,就可使宜昌每年的旅游收入增加100亿元以上,达到实现旅游产业突破性大发展的目标。

2)对休闲度假开发建议

宜昌旅游要特别重视发展休闲度假。坚持“市郊一体、产业融合”的原则。宜昌发展休闲度假最独特的优势就是城区与高山大河紧密相连,中间几乎没有距离。因此可以依托宜昌城区,重点将“两坝”之间的区域,建设成为世界级的休闲度假之地。

三峡工程举世无双,三峡风光世界之最,“两坝一峡”原汁原味。该区域溪水清澈、峡谷幽深、溶洞奇特、树木苍翠、大坝宏伟、风景如画。复杂多变而又多姿多彩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特别适合发展休闲度假。如果结合这里已有的旅游风景区,再与创意产业相融合,创立一个独一无二的休闲度假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旅游新模式,可以创造一项世界奇迹。以雄伟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为门景、以世界级的西陵峡旅游风景区为载体、用巍峨高山和滔滔峡江来点缀、用高峡平湖作背景,而且与城市连为一体,世界上只有宜昌的休闲度假才能实现这样的创举。

 

 

大力弘扬嫘祖文化,进一步提升宜昌文化内涵

 

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由司马迁编撰的《史记》指明: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远古时期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相当于今日国家的第一夫人)。确切的历史考证表明由于嫘祖与黄帝的结合,使得古代神州大地以黄帝与嫘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与以炎帝为中心的北方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我们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社会史的回溯,我们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炎黄子孙都会永远纪念并歌颂赞美嫘祖的历史伟绩。嫘祖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类作出的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她首创了桑蚕养殖及丝绸作坊生产。这对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经贸交流,乃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与文明文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且据典籍考证——嫘祖为西陵氏之女,即今之湖北宜昌人氏。所以嫘祖是我们宜昌人永恒的骄傲。

嫘祖既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方面无疑地享有崇高的地位。发扬光大嫘祖文化势必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为宜昌更好、更快、更有后劲的发展提高最佳契机。但宜昌人对嫘祖文化遗产的重大发掘和价值认识不足。嫘祖是我们宜昌人,可是多年来我们宜昌人民对嫘祖、嫘祖文化遗产及在我国与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了解甚少。目前,仅在宜昌的一处冷僻的地点建设了一个塔型的嫘祖纪念性建筑,不要说外地人,即便宜昌本地人也很少知道,更极少有人去瞻仰礼拜或开展有意义、有影响的纪念活动,白白地浪费了这一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此,建议:

1、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挖掘嫘祖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责成宜昌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如文化局、旅游局、媒体等部门及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制定相应计划,系统且有步骤地开展此项工作。

2、尽快组织并召开一次《宜昌市嫘祖文化遗产与宜昌经济文化发展大型学术研讨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富有成效的全民性大动员,让人们充分知晓并重视嫘祖文化遗产的重大历史价值及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每三至五年举行一届这样的学术研讨会。此研讨会可由市委宣传部出面牵头组织,市文化局、旅游局、市民宗局、三峡大学、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市属各相关学会学术团体以及各家媒体共同承办。

3、责成相关部门制定并鼓励与挖掘、发扬、发展嫘祖文化遗产等有关的项目,如建设嫘祖纪念馆、展览馆、嫘祖文化园以及组合式嫘祖城雕、相关旅游纪念品,推动嫘祖画册、纪念品制作。文化部门可以适时组织以嫘祖文化为中心的文艺、影视、话剧或歌舞剧的创作演出。

4、利用三峡国际旅游节举办的有利时机,举办以嫘祖文化为核心的三峡国际大型纪念活动,以更好地弘扬嫘祖文化。

主办单位: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员会
单位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二路一号 | 邮箱:HBYC93@126.COM
技术支持:宜昌市五环计算机网络公司
鄂ICP备11007263号-1 [ 社员登录 ]
Copyright 2001-2025 yc9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