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内要闻 > 社内新闻
社员田海俊在太阳邻域发现奇特的恒星“蛇”状结构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8日 来源:三峡大学支社 作者:田海俊 阅读2566次

 

近日,九三学社社员田海俊教授利用欧空局Gaia DR2巡天数据在太阳邻域的猎户座天区附近发现了一个巨型的恒星结构,结合我国LAMOST、美国APOGEE等光谱巡天数据初步测量了该结构的运动学、化学、年龄、质量等基本特征,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天体物理期刊》上正式发表。

田海俊博士根据其形状将发现的这个奇特结构命名为“恒星蛇”(“Stellar Snake”)。“恒星蛇”大约包括1800颗(红色点)成员星,距离地球大约310 pc(1pc约为3.26光年),视向速度约25 km/s,长、宽均超过了200 pc,而厚度仅80pc左右,总质量超过2000倍太阳质量,如图1所示,“蛇”的头部包括了两个正在溶解的核(绿色和黄色标示),两个核离地球的距离分别为289 pc和324 pc,速度分别为22 km/s和26 km/s。“恒星蛇”的成员星在距离和视向速度分布上均呈现出清新的双峰结构。通过等年龄线拟合等方法估算出该结构的年龄约为3400万年(如图2)。

1. 猎户座附近天区恒星“蛇”形结构在l-b空间中的分布    

          

2.通过两种方法对年龄进行测量: (1)等年龄线拟合的方法(左边); (2)“TOn方法(右边),两种方法测量的最佳年龄均在 30-40 Myr

    关于该巨型结构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有两种解释:(1)潮汐力对星团长期作用逐步瓦解而形成的潮尾(tidal tail)结构;(2)自诞生时就存在原生态结构。因为形成这样的巨大结构通常需要几亿年的时间,经典的潮尾形成与演化理论无法解释一个星团如何在短时间(3-4千万年)内被潮汐瓦解成如此巨型的结构,田海俊及国际同行学者认为它们是起源于巨型分子云中的纤维状的原生态结构。                              

GAIA、LAMOST等巡天数据所蕴含了前所未有的临近恒星(团)动力学、化学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发现的“恒星蛇”结构及进一步分析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太阳邻域恒星形成和星际介质环境演化的认识,例如,困扰人们百余年的古尔德带(Gould Belt)的成因及与银河系结构等之间的关系。同时,“恒星蛇”的成员星包括有大量仍处在主序前(Pre-MS)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及刚进入主序阶段的大质量恒星,丰富的成员星将使“恒星蛇”成为恒星物理研究领域中最为理想的“实验室”之一。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主办单位: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员会
单位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二路一号 | 邮箱:HBYC93@126.COM
技术支持:宜昌市五环计算机网络公司
鄂ICP备11007263号-1 [ 社员登录 ]
Copyright 2001-2025 yc9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