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成为中国的名人,那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这位双目失明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因为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继续坚守在讲台上而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如今,杨佳又成为国际名人。她感动了许多外国人。
今年5月14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授予杨佳2011年度“校友成就奖”,以表彰这位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在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方面,在当地、本国乃至国际上均取得了重大和有意义贡献的校友”。
与天生的盲人不同,杨佳曾拥有过29年的光明。她的大脑里清晰地记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还有父亲的神采,母亲的笑容。然而在1992年,由于疾病,她眼前的五彩缤纷永远变成了黑暗。她曾在内心痛苦地呼喊:天为什么老不亮啊?
熬过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后,杨佳选择了面对现实,选择了坚强。
她要从头再来。虽然看不见黑板和讲台,但她以顽强的毅力重新给研究生们上起了外语课,依然写着漂亮的板书,后来又熟练地操作起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杨佳以她的勇敢、执着感动了学生,感动了社会。
那时,杨佳说自己“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
进入新世纪,杨佳不再满足自我。她萌生继续读书的想法,要读最好的大学,要学最新的专业。“2000年,我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在哈佛,除了听课,最难的就是每门课教师布置的不下500页的阅读量。每一名同学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对杨佳来说,时间就更不够了。她必须先通过扫描仪把资料一页一页扫进电脑,再通过特殊的语音软件把内容读出来。时间不够,她只能靠拼速度了。“我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文单词,提速到每分钟听400个,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还要参加很多学术活动。杨佳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甚至通宵达旦。“就这样,我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
回国后,杨佳在中国首创《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地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欢迎。她的课程被挂到网上,创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点击量第一的纪录;她所讲授的课程被评为“优秀课程”,自己也由“优秀教师”成长为“杰出贡献教师”和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在担任北京奥运会专家顾问期间,杨佳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制定了“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担任了《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盲人女性。
2008年10月,作为中国政府提名的候选人,杨佳在纽约成功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并在4个月后当选为这个委员会的副主席。
在国际舞台上,杨佳为争取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发言权、传播中华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旗帜鲜明地捍卫我国的利益和地位;她充分利用国际舞台开展国际交流,使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支持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后,她在第一时间说服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发表声明,吸引了更多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声援。
失明后的19年,杨佳通过自己的努力,没有仅仅停留在回复到以前的教书生涯,她选择了不断进取,不断挑战自我。她感动了哈佛大学,也感动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第26期周报指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将“校友成就奖”授予杨佳,是对于她在促进和保护世界各地残疾人的人权、包括她在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和杰出的贡献表示赞赏和感谢。(李大庆北京10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