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宜昌特大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24日 来源:九三学社宜昌市委 作者:黄正伟 阅读8038次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宜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宜昌特大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服务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从世界范围看,服务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兴旺发达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世纪80-90年代全球经济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产业发展则呈现出服务化的趋势。全球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56%上升到2000年的63%以上。

2、产业结构服务化倾向越来越显著

产业结构服务化是指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人数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980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 ,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 ,中等收人国家达到61% ,低收人国家达到43%。全球服务业就业的比重也稳步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由于服务业的发达,国际化大都市通常是国际服务业中心。

3、产业活动服务化趋势明显

产业活动服务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服务功能变得日益重要,不仅生产活动中与服务相关的业务比重不断增加,包括信息管理、研究开发、融资理财、综合计划、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等;而且,在整个价值链中与服务相关环节的价值含量也增高,如出售商标、加盟品牌、输出管理、转让专利等。体现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与此同时,在产业活动中由服务赚取的利润也大大高于制造过程。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开支成为企业增长最快的支出。

4、产业组织服务化现象得到印证

产业组织服务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和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兴领域,在全球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国际服务贸易,1980~2000期间,世界服务贸易额总增长了近400% ,年均增长率为7.1% ;而货物贸易额总增长则不到300% ,年均增长仅5%。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服务部门业务出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如世界著名的微软、IBM、惠普、甲骨文、郎讯等高科技企业均把部分后勤保障部门转移到了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办公室。为了能够向遍布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全球网络型组织构架成为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如跨国性的旅游酒店集团、商业零售商店等。项目外包则成为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的经营形式。

(二)、产业服务化结构演变与特大城市(城市化)的相关度更高

1、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

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亦即产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2、城市化与服务业产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

从统计分析来看,城市化进展同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性要高于城市化进展同第二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美国1870年至1970年城市化率的变化同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的变化与城市化率的变化同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的变化之间求其相关系数,前者为0.6055 ,后者为0.9700 ;对日本1920年至1979年上述两个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分别为0.86120.9287 ;中国1952年至1998年的上述两个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20.9237。可见,即使是在中国,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度,也要高于对第二产业的相关度。

3、现代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明显

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的聚集特征相对于工业而言更加明显,因为服务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性产业,不仅要求产业运行主体和产业物质手段的集中,而且要求产业服务对象的集中,这是服务业的更高层次的聚集要求。离开了密集的城市消费者群体,服务业如大型零售商业、餐饮娱乐业、文化体育业、宾馆旅游业就会如离水之鱼难以生存。服务业只有集聚才能出效益。服务业的集聚与发展对城市化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服务业也只有依托于城市化的发展才能生存和发展。

4、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

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并实现质的进步的加速器。城市化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城市是第三产业需求特别旺盛的区域,这是城市型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基本上是量的影响,即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服务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则是质的影响,即促进城市软硬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这意味着一个城市服务业越发达,对客户越有吸引力,这个城市的功能及竞争力越强。

二、发展宜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宜昌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内在要求。20039月,宜昌市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担负着带动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等区域发展的重任。带动周边发展,实质就是要为周边提供服务,这也是中心城市存在的价值所在,类似于“两型社会”的武汉、长株潭的长沙。而城市服务功能的主要载体是服务业。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关键是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强对鄂西渝东区与的辐射功能,促使宜昌成为全省的“第二发动机”。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宜昌市全方位承接优质产业转移的现实需要。宜昌市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建造几个工厂、兴办几个园区,而是产业转移所依赖要素的全方位配套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应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产业系统整体性转移。为此,一方面,要围绕产业系统的整体转移,承接服务业和研发企业的转移,完善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有利于宜昌市全方位的承接产业转移。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200811月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拉动内需的新途径,是保就业的新载体,是保增长的新源泉,是促发展的新动力,是有待进一步深化挖掘的“金矿”。因此,加快宜昌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宜昌市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现实需要。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充分发挥宜昌市区位优势,突破资源约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骨架的拓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要求。宜昌市以建设特大城市为目标,但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围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形成“区域总部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主导、都市工业推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4、加快宜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强大动力。当前,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步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从物质型向服务型、文化型转变,对政府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商贸商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有利于各类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政务公开透明。同时,加快培育从事现代服务业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有利于拓宽公共服务来源,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

5、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区域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和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环境,宜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宜昌建设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宜昌区域科技中心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有效整合本区域科技资源,广泛吸纳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形成区域科技合力,构建科技区域协作平台,最终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打造宜昌成为区域科技经济发展龙头,构筑以宜昌为中心的发展极、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宜昌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1年,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8.2%。可见,宜昌市服务经济大有潜力可挖。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后,城市将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1年宜昌市人均GDP达到5.27万元人民币,远远大于2500美元,但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8.2%,远小于国际标准60%(2011年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40.69亿元,继2008年突破1000亿元后又突破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幅为近7年来最高,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0.8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295.24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604.64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457.531.1变化为11.2:60.6:28.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673元,增长15.7%)。尽管宜昌市具备了发展服务经济的能力,但还没有将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6年至2011年,宜昌市GDP693.25亿元增长到2140.6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从239.61亿元增长到604.64亿元,年均增长13.8%,低于同期全市GDP的平均增速(14.8%)。同时期,宜昌市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从34.6%降到28.2%,远低于特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发展需求(参见表1)。1

宜昌市服务业发展状况

年份

GDP(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所占比重(%

2006

693.25

239.61

34.60

2007

837.01

283.53

33.90

2008

1043.13

342.41

32.80

2009

1272.33

416.63

32.70

2010

1547.32

480.70

31.10

2011

2140.69

604.64

28.20

2011年宜昌市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计1190.50亿元,服务业投资467.04亿元,所占比重为39.2%。其中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占比20%以上)并逐年略有上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增速50%以上(见表2)。

2

2011年宜昌市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投资额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190.50

33.1

  农、林、牧、渔业

73.54

24.1

  采矿业

52.42

81.1

  制造业

541.86

43.1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4.69

-46.9

  建筑业

0.95

5.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8.29

34.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5

-70.2

  批发和零售业

26.86

128.0

  住宿和餐饮业

17.96

58.0

  金融业

3.58

138.3

  房地产业

172.92

32.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43

184.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70

-82.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4.06

29.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0.70

377.4

  教育

12.67

248.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5.21

8.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30

103.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0.32

190.1

四、发展宜昌现代服务业路径

(一)、发展战略

以泛长江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为前提,促进服务业系统功能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服务业要素,以市场化优化服务业结构,以法治化改善服务业环境。加速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形成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支撑,积极扩展各种专业服务业以完善服务业的功能组合,继续调整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并以长江三峡区域系统一体化为目标,推进服务业的区域分工和要素整合。

(二)、发展方向

立足宜昌市现有服务业发展基础,顺应国内外服务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背景,围绕宜昌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宜昌市服务业三大发展方向,即:鄂西渝东商贸物流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和知名旅游服务中心。

(三)、保障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树立“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城中心的奋斗目标,认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主要问题,突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产业优化升级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关键环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促进全面协调发展为政策取向,推动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

2、打造服务型的政府和高效公务员队伍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事业体制、投融资和财税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强化政府为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健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主要职能。

3、争取多方支持,形成服务业工作合力

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支持。在发展空间上,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对宜昌市服务业重点项目优先给予用地供应。在城市建设上,加快推进宜昌市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东拓步伐。在产业布局上,引导生物、光电、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总部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壮大城区经济龙头。在财政政策上,从税收分享、专项补助、转移支付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进一步巩固扩大市区联动成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驻区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深化同周边地区发展合作,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荆荆”城市圈建设。

4、加强项目储备,促进重大项目实施

重大项目规划实施是本规划的基本保证,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主要领导、主要精力、主要财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抓好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储备,建立市重点支持服务业项目库,实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入库项目。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开展集群招商、区域招商和对口招商,充分利用各类重大招商活动,为集聚区搭建招商平台,筛选准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签约一批重大项目。围绕旅游、娱乐休闲、商务、商贸、物流、科技、信息、金融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摸排、筛选100个左右在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具有一定企业规模、纳税数额较大、产品结构优化、社会责任心较强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

五、加快发展宜昌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1、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着力抓好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平台、文体设施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建好特色园区,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园区,促进辖区内产业集聚,通过集群经济产生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效益,形成辖区内分工合理、产业互补的格局,增强比较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以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原则,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推动宜昌市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形成竞争力和辐射力强的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优势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优先发展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突出支柱产业地位,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有宜昌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培植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增长点。突出以效益为中心,以产品竞争力、市场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现代物流业突破性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协调发展,鼓励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业态发展,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力度。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生活、投资环境建设,借助企业总部在研发、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特有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发展对外经济,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抓手,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动“以民引外”等利用外资新模式,积极引进外资和内资重大项目,择优承接境外和发达地区产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转移。稳定发展外经贸出口,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拓展新市场、新资源,扩大出口规模和档次,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食品、化工、机电、纺织等优势出口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降低综合营商成本,增强对外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5、加快市场机制创新,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市场机制,逐步建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强化宜昌市作为“物流集散地”的作用;完善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信用制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充满活力的企业运营机制,促进行业协会等自治性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优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大力倡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6、鼓励自主创新,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营造鼓励创新的有利条件和环境,使改革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体制。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化道路,抓质量、树品牌、创名牌,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引导辖区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把争创名牌与产业结构调整、自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著名品牌,全面提升宜昌市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7、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融资环境

大力拓宽银企对接渠道,建立政、银、企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服务业企业直接融资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服务业特点的内外部信用评级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业企业授信经营模式。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个体私营等形式进入服务业领域,尽快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服务业投入机制。

8、完善土地、税收、价格规费等支持政策

在市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规划的服务业用地不得改作他用。对本区重点服务业聚集区的项目及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重大项目,采取“优先供地、快速审批”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企业营业税、增值税计征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对鼓励类服务业企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基本实现同价,商业用电价格与非普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禁止国家和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外的一切收费。

主办单位: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员会
单位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二路一号 | 邮箱:HBYC93@126.COM
技术支持:宜昌市五环计算机网络公司
鄂ICP备11007263号-1 [ 社员登录 ]
Copyright 2001-2024 yc93.com All Rights Reserved.